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当前位置: >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 >

致敬云南最美的他们!

时间:2024-05-24 11:49 作者:admin 点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春节期间,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丁成智接到昆明新冠病毒应急病房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没有丝毫迟疑,他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奋战在一线。

  在丁成智的带领下,团队24小时内提供了初步设计方案,经过与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医疗专家组沟通论证,48小时内完成了第3轮方案调整。项目建设中,他坚持24小时待命,天未亮便赴现场实地踏勘,晚上与同事讨论设计方案,连夜进行画图设计。他还积极协调处理施工现场各项疑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历经28个昼夜辛勤付出,项目顺利验收交付使用。最终,该项目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评为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新冠肺炎应急救治设施设计奖(新建项目)二等奖。

  2022年3月至10月,丁成智被借调到省委宣传部参与“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云岭楷模”发布等多项重要工作任务。面对新岗位繁忙的工作,他始终勇于担当、任劳任怨,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一项项急难任务,先后参与完成2万余幅图片遴选、审核和13次版式稿修改,完成各类请示、报告100余件,并与承建单位配合完成40余次特色展项、视频展项的调整修改,为云南展区在北京展览馆完美呈现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年来,丁成智始终坚守设计生产一线,不仅出色参与完成多次急难险重工作任务,还先后负责完成了云南财经职业学院、澄江市广龙旅游小镇等一系列建设项目设计工作,累计完成建筑设计工程项目数十万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3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这是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经济林木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婷多年来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

  参加工作以来,马婷一直从事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48项目。

  2019年以来,作为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坚果产业工作组成员,马婷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专业优势,为产业发展献智献策。通过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她先后参与产业调研,撰写相关调研报告、产业发展报告近10份,提交省林草局、省委农办等相关部门供决策使用。

  针对木本油料产业育种、栽培技术落后现状,马婷积极对接美国、以色列、希腊等农业科技强国,引进外国专家10余人次,引进油橄榄种质资源20余份,使我省在核桃、油橄榄良种繁育、山地栽培及加工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其引进的以色列水肥精准控制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定量调控有效提高了木本油料产量和品质,现已在昆明、楚雄等地建立核桃、油橄榄水肥精准控制示范基地4个,推广应用5000多亩,实现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

  马婷还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和服务于生产,参与完成的“云南核桃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在我省13个州(市)及四川、贵州等8省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市场覆盖33个省(市),并远销东南亚及中东国家,累计推广良种193.64万亩、种植基地提质增效技术应用1013.80万亩,新增销售额168.99亿元。

  距丽江中心城区26公里的一个坝子里,有一个垃圾填埋场,负责处置丽江城区所有生活垃圾,日均约420吨,每年七八月份日均超500吨。在这个又脏又臭的环境里,丽江环卫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处置分公司副经理木工作了18年。2021年8月,丽江市实行生活垃圾焚烧处置,木和同事又承担了新任务,将库区的陈年垃圾翻铲、转运到焚烧厂。

  他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检查设备、翻铲、转运,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木说:“只有把垃圾处置好了,才能保障市民和游客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幸福生活。”

  2003年以来,木先后担任吸粪车、洒水车、清运车、收集移动车驾驶员以及南口生活垃圾处理场班组长,一直在环卫一线默默耕耘。他不怕苦,不怕脏,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总是冲锋在前。

  2016年6月的一天,暴雨突降,垃圾收集池周边出现滑坡,泥土挡住排洪沟,木第一时间带头将滑下来的泥土清理并加固了周围山体,及时阻止了溃坝等危险事故的发生。

  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疫情,他第一个申请加入“文化垃圾填埋场党员突击队”,研究探索出了多次消杀、单独分区同花顺财经、深挖填埋等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实现了“垃圾全处置、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木进入环卫行业的19年间,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垃圾坑中推车,数不清有多少次用双手清理被垃圾堵塞的水沟,数不清有多少次深夜冒着暴风雨巡逻、值班……木多年坚守在环卫一线,不惧脏苦,只为把美丽干净留给市民和游客。

  “遇见技术难题找兰工,没问题。”在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选矿副总工程师兰希雄是大家公认的技术专家。多年来,他针对都龙锌锡多金属矿复杂难选的特点,带领公司技术团队持续开展多项重大科研技改项目并取得重大突破,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了公司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他坚持科研结合生产,紧扣生产面临的技术瓶颈,以不服输的拼劲刻苦钻研,攻坚克难破解难题。针对都龙矿石中锡的嵌布粒度细、采用常规重选方法微细粒锡石回收率低的问题,他组织开展细粒锡石浮选技术攻关,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使细粒锡石浮选成功应用于生产,年增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其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云南省专利奖1项,并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一人进步力量有限,大家进步才能形成合力做好工作。”在工作中,兰希雄倡导以知识技术促进步,不仅加强自身学习,更激励同事和团队开展学习交流,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学习机制,为公司打造学习型职工发挥模范作用。

  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兰希科技,兰希雄耐心引导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从知识、技术、经验等多方面进行毫无保留地传授。通过“师带徒”、参与科研技改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培养锻炼,逐步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福罗尔地板、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团队,为公司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哪里有疫情,就奋战在哪里。”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总能见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所所长伏晓庆昼夜忙碌的身影。

  2020年1月,伏晓庆及时带领科室成员成功完成云南省首例新冠病例实验室确认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之后,他又组织业务骨干对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多轮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培训和现场质量控制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指导,并第一时间在全省所有疾控系统建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网络,在12个重点州(市)疾控中心建设完成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平台,为全省疫情研判和流调溯源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疫情期间,伏晓庆参与并指导瑞丽、麻栗坡、勐海、泸西等疫情现场全员核酸检测组织与实施。2021年瑞丽“3·29”本土疫情中,首次将测序平台前移至疫情现场开展基因测序,首次在现场探索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通过开展可疑样本双复核、重点样本优先检测和就近送样策略,对检测机构开展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专家蹲点监督机制,保证检测质量,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省内外和境外发生疫情时,伏晓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与同事逆行出征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先后完成援边、援鄂、援老、援柬、援沪和援琼疫情防控任务,充分体现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在境外抗疫中彰显了我国“大国担当、合作共赢”的良好形象。

  每天清晨5点、傍晚5点,作为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员的刘维鑫都要外出进行气象观测,一年365天,一天不落。在南极极夜的几个月里,他经常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顶风冒雪,在零下40℃左右的气温下工作。虽然工作辛苦,但刘维鑫说:“走向南极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一种荣誉,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刘维鑫是保山市昌宁县气象局副局长。2021年9月,他通过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层层选拔,从全国气象系统的技术骨干中脱颖而出,加入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成为我省气象部门走向南极的第一人。在南极,他主要负责常规气象观测业务,并将观测的资料和数据记录传输回国,一直工作到今年4月才回国。

  一个县级气象局的业务骨干,能入选“国家队”,离不开平时积累下的业务基础。在腾冲气象局土壤水分观测站建站之初,刘维鑫带领科室人员克服了在火山石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手工钻取土壤样品的困难,顺利完成了观测站土壤水文物理常数测定和对比工作;担任腾冲市气象台台长期间,他坚持管理和气象服务两手抓,使得气象台工作日趋规范化。在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同时,他牵头以重大灾害性天气服务为抓手,做好面向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并独立承担了多起大型活动、重大转折性天气、灾害性天气的服务保障工作。

  2014年10月,在第二届云南省气象行业综合观测职业技能竞赛中,刘维鑫获得了个人全能第一名。2016年,他作为主力队员代表云南省气象局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团体第二名,个人获“观测数据综合处理”单项三等奖。

  走进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杨林总厂,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在繁忙的生产线上,总能看到李亚手持焊枪在飞舞的焊花中专注进行钢梁焊接。

  手拿焊枪,心无旁骛,身边笔记本记满焊接心得,这就是同事眼中的李亚。在工作中,李亚始终以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精神,为公司攻克多个重点工程焊接工艺技术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李亚先后参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矿用提升绞车、凯峡河特大桥等多个重点项目的构件制作与指导工作。在香丽高速公路虎跳峡金沙江大桥构件制作过程中,他积极进行工装研发和工艺创新,保障了桥梁构件制作精度,为公司拓展桥梁钢结构市场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无论是在焊接实验室、车间,还是在讲台,李亚对工作的专注总是为同事们津津乐道。尽管获得了众多荣誉,但他从未停止过对技术的钻研。他参与研究的“无碳刨焊接工艺工法”获批准为省部级工法,“一种分节段小单元拼装的钢箱桥、移动火焰校正工装”等20余项获国家专利;自主研发的四丝气保焊设备,焊接效率是人工的3倍……

  焊接技艺需要传承,这是李亚一直坚持理念。作为后辈,他虚心听取老师傅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师傅,他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经验。作为公司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成员,他和团队每年为公司培训技能人才200多人次,有效提升和保障公司一线的生产技能水平。

  “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云南省炼铁工技术状元”……一份份荣誉让李晓东成为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家喻户晓”的技能大师。作为炼铁技术带头人,李晓东本着对炼铁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练就了高超的高炉操作技术。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晓东以企业主人翁的责任感,把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火红的炼铁事业。2021年6月,李晓东作为智慧操业系统负责人参与昆钢智慧制造项目建设。在180多天里,他带领工作组成员完成了智慧操业系统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对新、老线,炼铁、炼钢、轧材等共计21条生产线的远程集控,并在智慧操业系统首次融入冶金原理的行业标准流程再造和KPI评价,实现由传统钢铁冶炼向智慧钢铁冶炼的转变。

  在新区高炉修建期间,李晓东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与各施工项目的监工、把关。肩负提升指标降低成本任务,他认真组织技术指标攻关,不断优化高炉操作,形成了“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使煤气利用率从45%提高到47%,年创造效益近2000万元。2022年,高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刷新纪录,高炉冶炼技术位居全国同类型前列。

  李晓东还带领团队先后完成3项科研项目和3项专利授权,并创造了3项先进操作法。其自主科研项目《昆钢新区1#高炉低燃料比冶炼研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270余万元,组织开展的《昆钢2500m3高炉提高炉况稳定性工艺技术研究》和《锌元素在钢铁产业链的迁移及控制研究》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内高炉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生产实际困难,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开发中国自己的汽车催化剂产品,实现美丽蓝天梦是我坚守的初心,也是不变的使命。”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汽车催化剂产品及产业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之一,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霞带领团队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产品技术空白、产业平台落后等一个个难关,相继成功开发出满足我国国一到国六法规要求的系列机动车催化剂产品并实现应用,配套车辆2500余万辆,减排污染物约1000万吨。

  在开发工作中,杨冬霞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研发成果产品化、市场化,带领团队先后成功开发出满足我国不同法规阶段要求的汽、柴、燃气机三大产品领域8个系列的多种新型催化剂产品,实现汽车催化剂技术成果转化20余项。其带头研发的国五、国六产品,比国外同类商业催化剂的贵金属用量减少20%以上,在上汽、长安等众多国内车企实现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近60亿元,成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典范。

  作为公司技术团队带头人,杨冬霞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打造了一支国内一流、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的汽车催化剂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并形成核心材料研发、产品技术开发、工程化成果应用和分析测试技术四个创新业务模块,为我省贵金属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从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品及产业化关键技术25年来,杨冬霞先后主持和参与攻关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50余项,授权专利11项,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9项。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公众看不到的实验室里,穿着防护服,争分夺秒地检测样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疾控中心急传科科长杨映芳就是这群“幕后英雄”中的一员。

  在怒江州疾控中心工作的26年里,杨映芳在多次传染病防控中,均以出色的专业技能,完成流调、采样、监测等各项工作;在国家级、省级流感/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能力考核中,她的考核结果连续8年满分。新冠疫情暴发后,杨映芳作为全州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检测组组长,带领检测团队以实验室为家,夜以继日检测样本。为了和病毒赛跑,她经常通宵奋战,而每天无论实验结束得多晚,都要将检测数据梳理后上报省疾控中心。

  随着实验室检测任务越来越重,单位调派了5名其他科室人员到急传科协助检测工作挂面机,杨映芳又承担起了传帮带的工作。她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检测流程和仪器使用规范,将多年经验倾囊相授。

  为进一步提升怒江州各级疾控和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杨映芳通过一对一跟班带教、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完成了对全州疾控、医疗机构及海关工作人员共计198人次的培训工作。

  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杨映芳头上多了许多白发,人也苍老了不少。家人同事心疼她,杨映芳却说:“作为疾控人,能够在疫情防控中作出一点的贡献,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白鹇鸟是吉祥、健康、平安、幸福的象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暨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康复科主任张梅就被人称为“红河白鹇”,因为她为残疾儿童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张梅特别关注农村残疾儿童的康复。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暨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启动运营后,她开始致力让更多农村残疾儿童到这里接受免费治疗。

  秉持“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的理念,张梅带领团队下沉村镇开展残疾儿童筛查工作。从2021年以来,深入红河州8个县(市)的村村寨寨,筛查了1600余人次。每筛查一户人家,张梅都会向他们宣传康复治疗的意义和国家免费康复治疗的好政策,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有的残疾儿童家庭困难,承担不了康复产生的住宿、交通等费用,张梅就积极帮助贫困残疾儿童家庭申请康复救助。对于一些有康复希望、家长却有生活顾虑的家庭,她就反复劝说,极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目前,医院食堂对患者及家属的每餐伙食标准是患儿3元、家属6元,在此优惠的基础上,还专门开设两个供患者家属自己煮饭的厨房,让患者进一步节省康复成本。

  开诊至今,张梅所在的康复医院已服务150人,有70余名残疾儿童在院进行康复治疗。有些孩子来的时候不会走路,几个月后会走路了;有的不会说话的,现在逐渐能蹦出几个字。每当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张梅和家长一样开心。她说:“医者父母心,我最开心的就是能看到残疾孩子通过康复一天天好起来!”

  穿上整洁的制服,面带微笑上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大理汽车客运站的值班站长张亚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引导旅客、处理纠纷、提供咨询帮助……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张亚蓉总是语气柔和地站在旅客的角度解决问题。她说:“我们这行每天面对的是五湖四海的旅客,代表的是云南旅游业的形象,好的服务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安检通道摔倒,瞬间满脸是血,吓坏了在场的乘客。张亚蓉挺着8个月的孕肚飞奔过去,扶起老人,简单处理伤口并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联系家属前来处理。大家夸她勇敢,她说:“谁家都有老人,都希望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从2012年参加工作至今,张亚蓉一直在大理汽车客运站工作,她当过售票员、检票员。无论哪个岗位上,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她熟记班线和时刻表,自学英语、手语和服务礼仪,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暖心的服务态度受到了旅客的好评。2015年海吉雅环保设备,她在云南省汽车客运服务员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全省客运技术能手”称号。

  工作中,张亚蓉以“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流程零障碍、服务对象零投诉”的标准要求大家;闲暇时,她牵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等方式,每年组织分站员工进行各类培训达40余场次。

  2021年4月,张亚蓉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她主动把奖金捐出来,作为企业青年员工培养基金,用于青年员工的培训学习、奖励,勉励青年员工立足平凡岗位创造一流业绩。

  在云南昆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加工中心高级技师罗华被同事们称为数控设备的“智多星”。他曾先后编写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加工工艺的宏程序炎黄风俗,解决了现有设备任意边加工、各边R过渡等多种难题,并先后完成标准台三大件提质增效、中叉以铣代磨等45项攻关课题。

  工作中的罗华善于钻研、勤于思考,是该公司数控加工岗位的行家能手。在公司某新型烟草机械研制时期,其主要大型关键零件因设计变化大无法在原专用机床加工,他加班加点、昼夜奋战,通过结合之前经验不断改进研究,打破常规大胆改进原有工装,最终攻克了深孔加工、同轴度难保证等难题,按时完成并经检测达标,打破了此产品只能在专机加工的现状。

  他根据公司精益管理理念,学习国内先进数控加工模式,制定适合公司生产现状的刀具、程序配送试行办法,并进行相对应技能提升培训,有效减少因程序、刀具准备工作导致的机床停机时间,真正达到提质增效目的。

  因工作出色,罗华曾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荣获“云岭首席技师”、第六届“云岭工匠”等荣誉称号。众多殊荣并未让他“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踏实勤奋。近年来,他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技术攻关为手段,引导业务骨干在创新性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在不影响生产前提下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带领工作室累计培训职工620余人次,培养的80余名学员已逐步成长为该公司青年技术骨干力量。

  “干传输维护容不得半点马虎,竭尽所能、尽善尽美是传输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从初来乍到的新员工,到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90后”的周金龙用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获得同行的认可与赞誉。

  作为云南移动网络部网络管理中心传输室负责传输维护的职员,不服输、肯钻研是周金龙留给同事的深刻印象。2015年,他以新人身份参加中国移动集团举办的网络大比武竞赛,面对全国强劲对手,他凭着过硬基本功荣获传输专业一等奖,且总分名列集团第一,创造了云南公司在集团网络大比武竞赛中的最佳成绩。之后,周金龙以不服输的劲头“疯狂”学习钻研,不断研究新技术新业务,多次在全国、全省技能竞赛中勇夺冠军。

  工作中,周金龙凭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认真做好传输的守卫者,并承接起公司新技术和新网络的发展工作,担当起公司5G传输的“领头羊”。

  2020年,周金龙作为牵头人积极参与5G传输网的规划、技术论证、网络部署和创新工作,其牵头的《5G端到端SPN质量管控平台》等2个项目分别获得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岗技术革新二等奖和三等奖;2021年,作为COP15会议移动传输保障专业的牵头人,他创新提出会议场馆传输“八双”方案,并严谨扎实完成了该方案建设和测试,为保障会议顺利召开打下坚实的通信网络基础。同年,他先后荣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和云南省第五届“云岭工匠”荣誉称号。

  以恒心致匠心,周金龙用一如既往的奋斗拼搏,认真践行移动人的初心和使命。

  “担任‘国门司机’,是我职业生涯的无上荣耀。”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胡坚作为首发列车的值乘司机通过视频向习报告,并安全完成首趟旅程。

  “作为首发司机,胡坚名副其实。”这是同事对胡坚的一致评价,也是对他近3000个日夜的默默付出,及10余万次的苦心练技的肯定。

  作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机务段的一名电力机车司机,从业8年来,胡坚脚踏实地钻研业务、坚韧不拔学技练功。从见习生、电力机车副司机、货运司机、客运司机再到“国门司机”,他以“保证列车平稳安全运行,护送万千旅客平安出行”的初心反复磨砺业务技能,真正做到“车起客不知,车停客不晓”。截至2022年9月,他已安全行驶165450 公里,实现安全趟数1103趟。

  “90后”的胡坚,从入职起就树立争当“技能尖兵”的奋斗目标,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技练功,不断磨炼提高,凭着勤学苦练和精湛技艺,他顺利通过专业知识、实际操纵、应急处置等层层考核关,成功当选为首批复兴号动力集中动车组司机。

  在工作中,胡坚奋勇争先,充分发挥金牌司机“高精准严细实”的技术引领作用,牵头绘制了《南线动集车队列车操纵“四控六防”图》,形成规范性的动车组操纵指南;同时,他还带头研究新型动车组的特点和驾驶方法,不断提升安全平稳操纵技能,创造性地提炼出动车组“并线运行操纵法”,在保证安全正点的同时做到更加平稳舒适,让旅客出行体验更舒适。

  “这是‘然然’,它很调皮;这是‘龙龙’,出生2个多月时被藤蔓缠住掉队了;这是‘羊妞’,我们救她时她才出生7天……”云投集团金孔雀旅游集团旗下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高级兽医师保明伟的手机里存的都是他救助的大象的照片。从业20多年,保明伟参与野生亚洲象野外救助及麻醉迁移近30头,人工辅助成功繁育9头小象,在亚洲象救护、繁育、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保明伟通过自主钻研,自制麻醉吹管和改制配套注射器,精准实施20米以外麻醉野象,成功率达100%,多次在野生亚洲象救助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2021年,16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发,一路北上。其中,脱离象群独自活动32天的未成年小公象,通过保明伟的麻醉技术成功被运送回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上首例长距离安全转运野生亚洲象放归栖息地的成功案例。

  在野生大象救护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做参考,病情诊断和用药难度就会增加。为解决这一难题,保明伟带领同事,采集健康象群不同个体的血液,送到医院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建立了大象正常的生理指标,提升了亚洲象血常规指标质量。其中,血生化、体温科学检测等项目,填补了教科书上关于野生亚洲象常规化验检查的空白。

  保明伟不仅向当地学校、社区居民科普亚洲象知识,讲解如何化解人象冲突,教授大家如何与大象和谐共处,还多次受邀到美国、尼泊尔、东南亚周边等国家交流学习亚洲象医疗技术,既传播了亚洲象知识,也对外讲述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综合维修组组长秦选的人生信条。从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从事设备修理工作,从一名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秦选勇于创新,敢于啃硬骨头。近年来,他牵头完成50多项进口备件、报废设备的修理,为企业节约资金200多万元。2018年,公司引进的加工中心关键核心部件进口主轴故障频发,每次送到国外授权维修机构,都要花费3个多月时间。秦选主动请缨,牵头紧急成立技术维修攻关小组日夜钻研,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实现了自主维修,打破了外国公司的维修技术垄断。针对公司进口设备维修资料不全和易损件修复、替换难等问题,他细心收集易损件型号,整理成册,形成资源共享,大幅提升了修理效率。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秦选着力做好“传帮带”,打造“大师成长模型”,带领班组全体成员创建学习型班组,目前全组20余人中,已有7人取得国家高级技师资格证书、5人取得国家技师资格证书,班组连续十多年被公司评为先进班组。近几年,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在各级技能竞赛或劳动竞赛中荣获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18项、市级11项。他还带领设备维修组组建了“内训师”团队,为职工讲授设备维修经验和方法,提高职工技能水平。

  2022年,秦选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认真履职,积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带领大家从本职工作做起,发扬工匠精神,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工人力量。

  “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带领救护人员,守护富源县100多对矿井及数万名矿工的安全。”这是曲靖市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队长袁家祥在日记中写下的肺腑之言。

  1992年金刚石磨片,20岁的袁家祥进入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工作,从此他的命运和富源的矿工紧密相连。每一次矿山救援,都是与时间赛跑,他和队友们背着30公斤的装备,在粉尘弥漫、漆黑一片的矿井下摸索,随时可能有塌方、透水、气体泄漏等危险……但每一次,袁家祥都是走在队伍最前面那个。他说:“我走在最前面,掌握最清楚的情况,才能保证我们队员安安全全。”

  2016年11月19日,竹园镇云发煤矿发生矿井自燃发火事故,袁家祥带领6名救护队员冒着毒气、高温学问吧、顶板塌方等危险,深入矿井侦查、勘测,采用最安全、经济的方法在井口打密闭。当密封完毕不到6分钟,密闭墙就被爆炸冲毁了。

  一次次生死救援中,袁家祥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也锻造出一支业务精、作风好的救援队伍。30年来,他率领28名队员累计抢险救灾446次,救出遇险人员117人。矿工们说起那个“皮肤黝黑的高个队长”,都会连连称赞。

  2008年以来,袁家祥每年挂钩全县1个有煤乡镇(街道)煤矿的安全生产。没有抢险救援任务的时候,他就入矿山、下矿井、做监测,钻坑道、查隐患、访矿工、录实情,排除隐患、确保平安。“袁家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他牵头引进多种先进装备,创新多项先进技术在煤矿推广运用。他说:“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爱,努力去救出更多的人,是我始终不变的初心。”

  鲁茸吉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直致力于唐卡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他热心帮助困难群众,出资修路建房,用爱心反哺乡亲。

  鲁茸吉称是德钦县红坡瑙巴土司传承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从小师从父亲学习唐卡艺术和藏医药,祖辈都是唐卡文化传承人。鲁茸吉称14岁就到四川康定居里寺学习唐卡、壁画以及镏金等族传统工艺文化,后来又到四川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

  家学渊源加之系统的专业训练,让鲁茸吉称在雕塑、壁画、装饰画、唐卡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担任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终身艺术顾问,被评选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云岭工匠”。

  鲁茸吉称不忘反哺家乡、传承文化。他每年招收有志于学习唐卡技艺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授课且包吃住,将自家的祖传技艺倾囊相授,每年培养徒弟60名。作为藏医世家的传承人,他免费医治前来问诊的骨折病人。他心系家乡,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村民活动室,为乡村小学开办免费食堂10多年,为贫困家庭学生购置生活用品。哪家遇到困难,只要是他能做的,都尽力给钱给物帮扶。为了方便游客和群众转山,他还在离梅里雪山不远的多克拉山上建立补给站,人背马驮把物资运上山,并免费提供食物。2014年至今,他累计捐款捐物达600万元。

  鲁茸吉称说:“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更好,让群众更幸福。”

  中国铜业所属云南铜业玉溪矿业选厂技术员、磨选工段工段长缪沅振有一项令人交口称赞的绝活:凭借肉眼就可以分辨出精矿品位。

  “认真看、仔细听、用手摸。”缪沅振把自己摸索出的办法总结为:仔细观察矿浆的厚薄、泡沫的大小;用心听金属泡沫落到水槽的声音;用手仔细摸,辨别矿浆中金属含量多少,再通过实验指标对比,不停地重复、琢磨。

  从农民工到选矿工人,从一线年来,缪沅振用热爱和坚守,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2003年,初入工厂的缪沅振非常珍惜工作机会,他随身携带小本子,随时向老师傅们请教,仅用半年时间,就掌握了球磨岗位的基本知识。两年多后,他就担任了磨选组组长。2015年底,在云南省第十二轮职工技术技能大赛(浮选工)上,缪沅振一举夺冠。

  缪沅振矢志创新,努力为公司降本增效。他从现场工艺流程改造着手,带头完成大大小小20余次技改。2020年,他牵头创新的“提铁降硅”技术,使大红山铜矿整体的铁精矿品位达到65%以上,精矿品级由二级品达到一级品。他牵头完成转载漏斗护板改造,提高护板使用寿命,完成球磨机钢球清理溜槽设计改造,极大提高了清球效率,《一种球磨机钢球清理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工作19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带出了20多个徒弟,组建了一支由10名选矿技术员、30名技师、13名骨干组成的高素质团队。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